《石壕吏》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

99云南网2025-06-30 12:12 2 浏览
点赞 收藏

《石壕吏》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

《石壕吏》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著名诗作,被誉为“诗史”。这首诗以石壕吏为线索,描绘了唐代安史之乱时期人民生活的苦难,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苦难。下面,我们将对《石壕吏》进行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以便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

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翻译:

在傍晚时分,我投宿在石壕村,有官吏在夜晚捉拿人。

老翁翻墙逃跑,老妇出门观看。

官吏呼喊得多么凶恶,老妇哭泣得多么痛苦。

听老妇上前说话,三个儿子在邺城戍守。

其中一个儿子送来一封信,另外两个儿子新近战死。

活着的还在苟且偷生,死去的已经永远消失。

屋子里再也没有人,只剩下乳下的孙子。

有孙子母亲还未离去,出入时没有完整的裙子。

老妇人虽然身体衰弱,请求跟官吏在夜晚回去。

急忙应征河阳的役务,还能准备早晨的饭菜。

通过对照原文和翻译,我们可以看到,《石壕吏》这首诗以简洁朴实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官吏在夜晚捉拿人的场景。诗中的老翁和老妇,代表了广大受苦受难的百姓。他们在官吏的威逼利诱下,不得不忍受着巨大的痛苦。

诗中的“三男邺城戍”,反映了当时战争频发的现实。诗中的“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描绘了战争给家庭带来的灾难。诗中的“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达了人们对于生死的无奈和对战争的痛恨。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诗中的“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一句,翻译时采用了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直译保留了原文的句式和结构,意译则表达了原文的情感和意境。

总之,《石壕吏》这首诗以真挚的情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通过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首诗的内涵,感受到了诗人杜甫对于战争的痛恨和对人民的同情。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唐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评论0评论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