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浏览《塞上曲·蝉鸣空桑林》原文及赏析
一、原文
塞上曲·蝉鸣空桑林
(唐)王之涣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云白草。
二、赏析
《塞上曲·蝉鸣空桑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边塞诗。这首诗以“蝉鸣空桑林”为题,描绘了边塞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反思。
首先,从标题“蝉鸣空桑林”来看,诗人以蝉鸣声为引子,描绘出边塞的寂静。蝉鸣声在空旷的桑林中回荡,给人以空旷、寂静的感觉。这种寂静与边塞的荒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到了边塞的荒凉与孤寂。
接着,诗人以“八月萧关道”为背景,描绘了边塞的景色。八月,正是边塞的深秋时节,萧关道两旁的景色荒凉,黄云白草,一片荒芜。这种景象反映了边塞的艰苦环境,也暗示了战争的残酷。
在诗的后两句“出塞复入塞,处处黄云白草”,诗人以“出塞复入塞”来表达边疆将士的辛劳。他们为了保卫边疆,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出塞,忍受着严寒和艰苦。而“处处黄云白草”则是对边塞景象的进一步描绘,表现了边塞的荒凉与凄美。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鲜明的意象,展现了边塞的荒凉景象和边疆将士的辛劳。诗人通过对边塞的描绘,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边疆将士的同情。
具体来说,以下是这首诗的几个亮点:
1. 意象鲜明:诗中运用了“蝉鸣”、“空桑林”、“黄云”、“白草”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边塞的景象,使读者如临其境。
2. 语言简洁:诗人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边塞的荒凉景象和边疆将士的辛劳,使读者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
3.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对边塞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边疆将士的同情,使诗歌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4. 结构严谨: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边塞的景象,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总之,《塞上曲·蝉鸣空桑林》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它以简洁的语言、鲜明的意象,展现了边塞的荒凉景象和边疆将士的辛劳,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思和对边疆将士的同情。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值得我们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