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浏览《登高》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登高》的作者、背景及写作特点。
(2)掌握《登高》中的关键词汇、诗句和意象。
(3)学会分析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默读、品读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想象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关注民生的情怀。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社会、关心人民的高尚品质。
(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主旨。
(2)分析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
2. 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运用联想、想象等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介绍诗人杜甫及其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登高》这首诗吗?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新课导入
1. 学生自由朗读《登高》,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朗读感受,教师点评。
3. 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写作时的情感。
(三)诗歌分析
1. 意象分析
(1)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如: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回等。
(2)分析意象所表达的情感,如:风急、天高、猿啸表达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忧虑;渚清沙白、鸟飞回表达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表现手法分析
(1)引导学生找出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对比、拟人、夸张等。
(2)分析表现手法对诗歌情感表达的作用,如:对比手法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忧虑;拟人手法使意象更加生动形象;夸张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3. 情感分析
(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如:忧国忧民、关注民生、热爱祖国等。
(2)结合诗人的生平事迹,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1.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杜甫的其他诗歌,分析其情感和主题。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五)课堂小结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登高》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2. 学生回顾诗歌中的关键词汇、诗句和意象,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六)课后作业
1. 摘抄《登高》中的名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忧国忧民”的短文。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登高》这首诗,使学生了解了诗人杜甫的生平事迹和诗歌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想象等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加深入。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