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通用21个)

99云南网2024-12-27 09:40 7 浏览
点赞 收藏

成语典故(通用21个)

成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智慧。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段生动的典故,它们如同历史的缩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21个成语的典故,感受成语的魅力。

1. 破釜沉舟

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公元前207年,项羽与秦军决战于巨鹿,为了鼓舞士气,项羽下令破釜沉舟,表示与秦军决一死战。最终,项羽大破秦军,奠定了楚汉争霸的基础。

2. 揠苗助长

典故出自《孟子·告子下》。孟子曰:“揠苗助长,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意思是指做事急于求成,反而适得其反。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急于求成,不顾实际情况。

3. 画龙点睛

典故出自唐代画家张僧繇的故事。张僧繇画龙不点睛,被人嘲笑。后来,他画龙点睛,龙立刻栩栩如生。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文章或画作中的关键一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 班门弄斧

典故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到鲁国后,听说班固善于弹琴,便去班固家中拜访。班固让孔子弹琴,孔子说:“吾不敢班门弄斧。”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在行家里手面前卖弄本领。

5. 破镜重圆

典故出自《列子·汤问》。相传古代有夫妻俩,因误会而分离,多年后重逢,感慨万分,遂破镜重圆。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夫妻失散后再次团聚。

6. 精卫填海

典故出自《山海经》。精卫鸟为了报答母亲,投身大海,捡拾海中的石子,决心填平大海。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坚韧不拔,百折不挠。

7. 疑邻盗斧

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二》。一个人怀疑邻居偷了他的斧头,于是处处看到邻居像盗斧的人。后来,他找到了斧头,发现自己之前的怀疑是错误的。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疑神疑鬼。

8. 指鹿为马

典故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在秦始皇面前指鹿为马,试图试探群臣,结果群臣都不敢直言。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9. 掩耳盗铃

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二》。一个人偷铃铛时,为了不让自己听到铃声,用手掩住耳朵。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自己欺骗自己,不愿面对现实。

10. 买椟还珠

典故出自《庄子·外物》。一个人买了一个装着珍珠的椟,却因为不知道珍珠的价值,只拿走了椟,把珍珠还给了卖主。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不识货,取舍不当。

11. 推波助澜

典故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故意在楚汉争霸中推波助澜,使得战局更加激烈。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为某种目的而故意挑起事端。

12. 画蛇添足

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二》。一个人在画蛇时,为了显示自己的技艺,画蛇添足,结果反而把蛇画坏了。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多此一举,画蛇添足。

13. 狐假虎威

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二》。狐狸借助老虎的威势,吓唬其他动物。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借助他人势力来欺压人。

14. 挑拨离间

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文公为了巩固政权,挑拨离间,使得朝臣之间互相猜疑。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故意挑拨别人关系,制造矛盾。

15. 鹿死谁手

典故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与刘邦争夺天下,有人问:“鹿死谁手?”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争夺激烈,胜负未定。

16. 螳臂当车

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二》。螳螂试图用小小的臂膀挡住一辆车,结果被车压死。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不自量力,试图对抗无法战胜的敌人。

17. 疾风知劲草

典故出自《后汉书·耿弇传》。形容在逆境中,才能看出一个人的真正品质。

18. 班马齐衰

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形容国家陷入困境,官员们束手无策。

19. 破罐破摔

典故出自《红楼梦》。形容事情已经无法挽回,干脆

评论0评论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