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骈《对雪》诗赏析

99云南网2025-03-25 10:11 9 浏览
点赞 收藏

高骈《对雪》诗赏析

高骈,唐代著名诗人,字千里,号东篱子。其诗作风格独特,以豪放、清丽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其中,《对雪》一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雪后景象,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对雪》全诗如下: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首联“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诗人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北风呼啸,草木凋零的景象,为下文写雪作铺垫。胡天八月即飞雪,突出了边塞的严寒,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与凄凉。

颔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将突降的大雪比作春风吹拂下的梨花盛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雪后景象。这句诗意境优美,富有诗意,成为千古绝唱。

颈联“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诗人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展现了雪后边塞的寒冷。珠帘、罗幕、狐裘、锦衾等物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雪夜之中,感受到了诗人的孤寂与凄凉。

尾联“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人以瀚海阑干、愁云惨淡等意象,进一步渲染了边塞的荒凉与寒冷,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忧虑与无奈。

《对雪》一诗,在艺术上具有以下特点:

1.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对雪后边塞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凄凉与忧虑。

2. 比喻手法:将突降的大雪比作春风吹拂下的梨花盛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雪后景象。

3. 细节描写:通过对珠帘、罗幕、狐裘、锦衾等细节的描绘,展现了雪后边塞的寒冷。

4. 壮阔气势:诗中运用了瀚海阑干、愁云惨淡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宏大的意境。

总之,《对雪》一诗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描绘了雪后边塞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这首诗不仅是高骈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唐代边塞诗中的佳作,值得细细品味。

评论0评论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