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全文及鉴赏

99云南网2025-03-25 10:59 5 浏览
点赞 收藏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是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如下: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鉴赏:

辛弃疾的《念奴娇·书东流村壁》是一首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词作。词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首句“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以郁孤台下的清江水为背景,引出行人的泪水。这里的“行人泪”既指代了因战乱流离失所的百姓,也暗示了词人自身对国家动荡的悲痛。郁孤台作为历史遗迹,见证了无数战争的悲欢离合,清江水则象征着历史的沧桑和人民的苦难。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两句转向了对国家政治的忧虑。长安,古代中国的都城,象征着国家的繁荣与安宁。而“无数山”则比喻了国家内部的困难和阻碍。词人通过这样的比喻,表达了对国家政治腐败和内忧外患的担忧。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里的“青山”可以理解为国家的天然屏障,但即便如此,历史的潮流依然不可阻挡。东流的江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历史的必然性。词人通过这样的意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无奈和无力感。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最后两句以江晚的景色和鹧鸪的鸣叫作为结尾,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江晚的愁绪与鹧鸪的哀鸣相互呼应,进一步加深了词人内心的忧愁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鉴赏分析:

1. 意象运用:辛弃疾在这首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清江水、青山、鹧鸪等,通过这些意象的描绘,传达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2. 抒情手法:词人运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手法。直接抒情如“中间多少行人泪”,间接抒情如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内心的忧愁。

3. 结构安排:词的结构紧凑,层次分明。从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到对国家政治的忧虑,再到对历史的反思,最后以江晚和鹧鸪的意象作为结尾,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情感表达体系。

4. 主题思想:这首词的主题思想是忧国忧民。辛弃疾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历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总之,《念奴娇·书东流村壁》是辛弃疾词中的佳作,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词人宽广的胸怀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评论0评论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