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浏览夜书所见
【原文】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作者】
宋代:叶绍翁
【意思】
瑟瑟作响的梧桐树叶,送来了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也吹动着游子的思乡之情。在这寂静的夜晚,我知道有孩子们在户外捉蟋蟀,那昏黄的灯光在篱笆小院中显得格外明亮。
夜色渐浓,月华如水,寂静的夜晚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便是在这样的夜晚,将诗人的思绪和情感巧妙地融入了这幅静谧的画面之中。
“萧萧梧叶送寒声”,开篇便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梧桐树叶在秋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秋的哀愁。这样的景象,不禁让人想起了那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诗人用“萧萧”来形容树叶的响声,既表现了风势的猛烈,也暗示了秋意的深沉。
“江上秋风动客情”,诗人将自己置于江边,感受着秋风拂面的凉意。秋风不仅是自然界的产物,更是游子思乡的象征。诗人在这句诗中,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景观相结合,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
“知有儿童挑促织”,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温馨的画面。夜深人静,孩子们还在户外捉蟋蟀。他们的欢声笑语,打破了夜晚的寂静,也温暖了诗人的心灵。这里的“挑促织”,指的是孩子们用竹签挑逗蟋蟀,使其鸣叫,以供玩耍。这样的场景,让人不禁想起了儿时的快乐时光。
“夜深篱落一灯明”,这句诗描绘了篱笆小院中那一点昏黄的灯光。在黑暗的夜晚,这盏灯光显得格外明亮。它不仅是孩子们玩耍的照明,更是诗人心灵的慰藉。这盏灯光,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诗人前行的道路,也照亮了游子思乡的心。
《夜书所见》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在诗中,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景观、生活场景相结合,使得诗歌更具生动性和感染力。
如今,我们生活在快节奏的社会,常常忽略了身边的美好。而《夜书所见》这样的诗歌,却能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感受那份来自内心的温暖。
在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对生活的热爱。这种情感,穿越时空,触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读一读这样的诗歌,或许能让我们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找回那份最初的纯真。
总之,《夜书所见》这首诗,以其简洁的语言、生动的画面和丰富的情感,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佳作。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更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那份久违的宁静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