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浏览格列夫游记读后感
《格列夫游记》是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一部讽刺小说,首次出版于1726年。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主人公格列夫在18世纪欧洲的冒险经历。通过夸张、讽刺的手法,斯威夫特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对英国的政治、宗教、文化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阅读这部作品,让我对18世纪欧洲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斯威夫特的讽刺手法有了更深的认识。
首先,从政治角度来看,《格列夫游记》揭示了18世纪欧洲的政治黑暗。在游记中,格列夫所到之处,无不充斥着腐败、愚昧、专制等政治弊端。例如,利立浦特国的政治斗争激烈,大臣们为了争夺权力不择手段,甚至不惜发动战争。而飞岛国则是一个由一群贵族统治的国家,他们高高在上,对下层民众漠不关心。这些描述揭示了当时欧洲政治的腐败和黑暗,令人痛心疾首。
其次,从宗教角度来看,《格列夫游记》批判了18世纪欧洲的宗教狂热。在游记中,格列夫遇到了许多因宗教信仰而引发的悲剧。例如,在拉格多国,人们因为信仰不同的宗教而相互仇视,甚至发动战争。而在慧骃国,格列夫目睹了人们对宗教的狂热崇拜,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荒唐行为。这些描述揭示了当时欧洲宗教狂热的危害,让我们看到了宗教信仰背后的虚伪和荒诞。
再次,从文化角度来看,《格列夫游记》批判了18世纪欧洲的文化落后。在游记中,格列夫所到之处,无不充斥着愚昧、迷信等文化现象。例如,在飞岛国,人们认为太阳是绕着地球转的,而地球则是静止的。这种错误的观念令人啼笑皆非。而在拉格多国,格列夫看到了许多荒唐的文化现象,如用鸡蛋写字、用石头做衣服等。这些描述揭示了当时欧洲文化的落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愚昧、封闭的时代。
在阅读《格列夫游记》的过程中,我被斯威夫特的讽刺手法所折服。他以夸张、荒诞的笔触,将18世纪欧洲的社会现实描绘得淋漓尽致。斯威夫特的讽刺手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诙谐幽默:斯威夫特运用夸张、荒诞的手法,将18世纪欧洲的种种弊端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忍俊不禁。
2. 善于对比:斯威夫特在作品中,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人物进行对比,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
3. 语言精炼:斯威夫特的语言简洁明了,富有感染力,让人读后印象深刻。
4. 深刻揭示:斯威夫特通过讽刺手法,深刻揭示了18世纪欧洲的政治、宗教、文化等弊端,使读者对当时的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总之,《格列夫游记》是一部具有深刻讽刺意义的小说。它让我对18世纪欧洲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斯威夫特的讽刺手法有了更深的认识。阅读这部作品,让我深感讽刺的力量,它不仅能揭示社会的弊端,还能激发人们的反思和批判精神。在当今社会,我们仍需借鉴《格列夫游记》中的讽刺精神,关注社会现实,勇于批判,为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