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翻译

99云南网2025-05-15 14:20 4 浏览
点赞 收藏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翻译

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它描绘了一幅幽静深远的禅院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禅宗生活的向往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原文及其翻译的详细解读。

原文:

破山寺后禅院,风烟俱净,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禅房花木深,曲径通幽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

翻译:

In the back of the broken mountain temple, the wind and smoke are all clear,

After the rain, the mountains are fresh, the weather is late autumn.

The bright moon shines between the pines, clear springs flow over the stones.

The Zen room is deep in flowers and trees, a winding path leads to a secluded place.

The mountain light delights the birds' nature, the pool's reflection empties the mind.

All sounds are silent here, only the sound of the bell and the chimes remain.

解读:

这首诗的标题“题破山寺后禅院”直接点明了写作的地点,即位于破山寺后的禅院。诗人常建在此处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他对禅院生活的深深喜爱。

首联“破山寺后禅院,风烟俱净”描绘了禅院的环境,风和烟都变得清澈透明,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这里的“风烟俱净”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绘,也暗示了禅院生活的清净与宁静。

颔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描绘了禅院周围的自然景象。雨后的空山,天气渐凉,暗示着季节的变迁。这样的环境为禅院增添了一丝凄美与神秘。

颈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了夜晚禅院的景象。明月透过松树的缝隙,洒在清泉上,形成一幅宁静美丽的画面。这里的明月、松树和清泉都是禅宗常用的意象,象征着禅宗的清净与高远。

颔联“禅房花木深,曲径通幽处”描绘了禅房周围的环境。禅房中的花木郁郁葱葱,一条曲径通向幽静之处,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这里的“禅房”和“曲径”都是禅宗文化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禅宗生活的向往。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绘了禅院中的山光和潭影,它们使鸟儿欢快,使人心境空灵。这里的“山光”和“潭影”都是禅宗常用的意象,象征着禅宗的清净与自在。

尾联“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描绘了禅院夜晚的宁静。在这个寂静的环境中,只剩下钟磬的声音,给人以深深的宁静和思考。

总结: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通过对禅院环境的描绘,表达了对禅宗生活的向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明月、松树、清泉、山光、潭影等,营造出一种宁静、幽远的氛围。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禅宗文化的魅力,也表达了诗人对禅宗生活的追求。

评论0评论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