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浏览国学经典《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对照解读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告子上》中的一篇著名篇章,作者孟子通过讲述一个关于鱼和熊掌的故事,来阐述他关于“义”与“利”的哲学思想。以下是对《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的对照解读。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翻译: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会放弃鱼而选择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会放弃生命而选择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不会为了苟且偷生而做出不道德的事情。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所以对于某些祸患,我不会因为害怕而躲避。
文章解读:
1. 鱼与熊掌的选择
孟子以鱼和熊掌作为比喻,说明人们在面对两种或多种选择时,往往需要做出取舍。鱼象征着生活中的一些小确幸,而熊掌则代表着更高层次的需求或理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类似的选择,如何在利与义之间找到平衡,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2. 生与义的选择
孟子进一步提出,生命和道义都是人们所追求的,但在两者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这里的“义”指的是道德、正义,是孟子哲学的核心概念。他强调,在面对生死抉择时,应当坚守道德原则,而不是为了生存而放弃道义。
3. 舍生取义的境界
孟子认为,舍生取义是一种高尚的境界,是对生命价值的升华。他通过“所欲有甚于生者”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表述,说明在某些情况下,道义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生命本身。这种境界体现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4. 不为苟得,不避祸患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诱惑和困境,孟子提醒我们要坚守道德底线,不为苟且偷生而做出违背道义的事情。同时,也要勇敢面对祸患,不因害怕而逃避。这种勇敢和坚定,正是儒家所倡导的“君子”品质。
总结:
《鱼我所欲也》通过对鱼和熊掌、生与义的选择的阐述,揭示了孟子关于“义”与“利”的哲学思想。这篇文章对于我们理解儒家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社会,我们仍需继承和发扬这种高尚的道德追求,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